人们常说“医易同源”,因为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正如张景岳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隋唐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更是强调了医易关系的重要性。术家所谓“医卜星相”,皆易之支流,直接表明了易学对于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的指导作用。所以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
易学阐述天地万物阴阳动静变化之理,强调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规律。在易理的影响下,中医学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人身所发生的一切,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找到诸多例证。如:《周易•乾卦》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論》则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则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可以看出,《内经》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
孙一奎在《医易绪余•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论》中说:“《易》理明,则可以范围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昼夜;《灵》、《素》、《难经》明,则可以节宣化机,拯理民物,调燮札瘥疵而登太和。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
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得更明白:“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
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通的紧密关系。
从伏羲画八卦到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从孟津河出图到洛宁洛出书,从上蔡的蓍草龟池到淮阳的蓍草龟池,从殷墟的甲骨到羑里城的蓍草园,这一切均发生在中原的河南大地。充分说明河南是易学文化的发祥地。而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