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简称"洛",居河洛之间,自古以来被认为"居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上古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由于洛阳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这里也是重要的宗教胜地。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政府建立第一座佛教寺院、佛教"祖庭"白马寺后,佛教开始在中原地区得以广泛传播。而体现历代皇室、官宦、贵族发愿造像的龙门石窟则成为世界石窟艺术的精品。
龙门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古称"伊阙"。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迁都洛阳前后,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作为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艺术水平高超、神态曼妙。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龙门石窟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有古碑林之称,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在对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1年11月18日至21日,我们对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以求对药方洞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进一步深入了解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