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洞保存着我国最早的石刻药方,对古代中医药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它刻在风景旅游区、石刻艺术宝库和佛教圣地的龙门山上,便于人们观赏、参考、应用和传播,这为普及中医药卫生知识、防病治病创造了条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有的编印成书广为传播,有的刻于石上留传后代。关于石刻药方,见于各家著录的计有:西岳蓬花峰的《固齿方》,广西刘仙最的《养气汤方》,岂州宣化厅的《疗病方书》,桂州馆骚的《集验方》,陕西耀县五台山的《千金宝要碑》等。但这些药方,皆系宋明时代的刻石,比较起来,只有洛阳龙门药方洞的我国石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内容宏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日本圆融天皇永观二年(984年),日本古代医学家丹波康赖在其编著的《医心方》一书中,就收录了龙门石刻药方95例,并将其专门称之为“龙门方”。清代的王昶,著有《金石萃编》一书,首次将其作为金石学内容进行收集和考证。近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和长广敏雄在民国时期前来龙门石窟考证,后整理了一本《龙门石窟的研究》,其中有药方洞的资料。
龙门药方洞把中医文化与佛教石窟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华医学宝库里的一块瑰宝,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龙门石窟药方洞,开凿有1300年左右的历史,既有医药价值,金石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然而历史悠久,岁月沧桑,风化水蚀,多有字迹湮没,漫漶难识。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11月视察龙门石窟时对药方洞做出“要保护好、研究好”的重要指示(《光明日报》1981年4月15日)。作为河南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和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当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宣传,以引起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