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药方洞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因壁内开凿有203个药方而得名。 洞口悬挂着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耿鉴庭题写的“药方洞”匾额。洞门楣顶呈弓背形,在洞窟门拱壁与窟外岩壁交接之棱角处,左右各雕一束腰八角莲柱,壁外门两旁岩壁各雕造一力士像。内面积比一间房还大,洞长3.28米,宽3米,近似方形,穹隆形顶,雕莲花藻井。洞高4米、宽3.6米、深4.3米。洞内洞中五尊佛像,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造像
身躯粗壮,造型敦实厚重,衣服宽松,褶纹稀疏,具有典型的北齐造像特征。洞口壁上有“北齐都邑师道兴造释迦尊像记”石刻文字,表明此洞最早开凿于“大齐武平六年岁次乙未六月甲申朔”(公元575年)。
药方洞窟外岩壁小完造像题记现存有“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十日,王师亮造阿弥陀像记”,
“永徽口年口月二十日,清信女口造像一完”,“显庆元年(656年)王贵和造阿弥陀像记”,“麟德元年(664年)张君宝造地藏菩萨记”。题记可以说明,本窟雕造年代下限应该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以前,上限时北齐武平六年(575年)以后。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信徒的愿望,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