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首页 

> 遗迹考证 

> 悠久的重阳文化历史 

悠久的重阳文化历史
考察时间:2011年6月考察地点: 南阳西峡


西峡重阳菊花山

清人宋翔凤在其《过夜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认为,丹阳在丹江与淅水的交汇处,即今河南淅川一带 。只惜这种说法出现较晚,不为人所重。直到1978年淅川县顺阳川下寺及和尚岭等处(与西峡相邻)楚墓群被发现,出土了数以万计举世罕见的文物,包括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玉饰、骨器等,仅编钟就有10余套,被列为“20世纪河南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里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楚国令尹(宰相)子庚等贵族之所以葬在顺阳川,是因为这里有楚国早期的宗庙,也就是说,这里是楚国始都。它是楚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记•孔子世家》记楚昭王时令尹子西说:“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之地,其后,以此为立足点向南部蛮荒之地推进,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

这样看来,爱国的大诗人屈原赞颂西峡菊花,记述楚国故都习俗,就在情理之中了。

东汉以后,重阳节登高饮酒等习俗在民间流行起来。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享宴高会”,就是相会饮酒登高。

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一书中记述得更为详细: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汝南人桓景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高人游学多年。有一天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灾。让你的家人缝制布囊,里面装上茱萸,然后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喝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依费长房所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发现家中饲养的鸡犬牛羊同时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于是后世就有了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女戴茱萸囊的风俗。汝南郡与南阳郡相邻,这说明重阳节的习俗已在更广的范围流行起来。

到了唐代,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尤为盛行,这从当时的诗文中就可见一斑。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最著名的还要数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气浓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装进布囊里佩带,原是为了祛邪避灾,到了唐人,已经变为插在头上作装饰品了。

西峡不仅是菊花的故乡,而且还是以菊花和山茱萸为主...
从伏牛山南麓西峡县丹水镇,沿丹水河东南走约2公里...
考察组来到重阳寺,寺中小沙弥向专家组讲解重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