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药材交易会是从一个古老的小庙会逐渐发展起来的,距今已一千多年。
太行山余脉以苏门山为最秀。北牵群山,南吐清泉。其泉,百眼跳珠,汇池成川,缓缓南流,遂成卫河之源。它不但有利农田,而且有益漕运。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恩赐,归功于神德,所以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在泉池的北岸,苏门山麓修庙一座,敬祀卫源神灵,史称卫源庙。因有祭祀活动,人多聚集,大会随之兴起。到唐高宗李治时期(659年~683年),尊信佛教,到处建庙塑像,敬祀神明,提倡庙会。据《劝佛经书》所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祖诞辰,十万诸佛,皆在这天享祭。从此每年四月初八就成了百泉的定期庙会。
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九月立在卫源庙的《百门陂碑铭》说:“泉流百道,故称百门。会同于淇,合流入海。冬温夏凉,飞湍漱沫,负群岩以作固,涵细流而成广,酌而不竭,挹之弥冲。”可知泉水之旺盛。“吐纳堤防,周流稼穑”,说明有利农田。因此每年四月,“紫莺娇春,红萼笑日,申祈者倏来忽往,奠祭者烟交雾集”。庙会很是热闹。
辉县历代旧志记载,卫源庙创修于隋,殿名清晖,又名壬癸,以祀河神灵源公。时久庙毁,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曾重建,金明昌年间(1190年~1195年)重修。元代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继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撤旧新修,缭以围垣,比之前更宏伟庄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都曾先后修葺。每年四月初八,府台县官致祭,久成定例,不敢有废。加之苏门百泉,山青水秀,闻名中州,名流学者,到此游览或寓居者,代不乏人。因此,百泉祭祀卫源神灵的庙会延续千余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