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河图洛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河出图处在孟津,洛出书处在洛宁西长水。2013年4月9日,我同“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考察研究”小组的几位同志,前往洛宁县考察“洛出书处”遗迹。
上午,洛宁县卫生局专门为我们组织了由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下午,由卫生局中医股王洪吉、程青军同志和两位洛书研究专家陪同我们进行实地考察。两位专家,一位是孟津县原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曲少波先生,曲先生视新闻记者出身,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多部文化考察研究著作,对洛书文化遗迹如数家珍。一位是原县教育局主任,现年66岁的李念东先生,李先生曾担任过多年县一中老师,是当地著名文化学者,也是曲先生的老同学。
在城关参观了刻有“洛出书处”字样的两座古碑后,随即前往位于该县西长水村的洛水与玄沪河交汇处的“洛出书处”参观考察。这里是洛水的上游,水量不大,但水质清澈。就是在这里流传了“洛书”的千古佳话,不由得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曲先生指着玄沪河的入口介绍说:“传说当年驮洛书的神龟就居处在玄沪河的深涧里,那里有一个龟池,我们称”龟窝”。早在明朝年间,有一位广东道进士、蜀人刘武臣,曾不远数千里来到此处,由当时的县吏董信陪同,披荆斩棘,前往龟窝游览,并写诗刻在附近的山崖上,留下一段佳话。”
我问:“龟窝有多远?”
曲先生说:“有二、三公里,山路不太好走,大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你们若想去,我愿意陪同。”
我想,400多年前的大明进士,尚且不辞远途艰辛,专程来此察看,我们为何不能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呢!于是便欣然前往,大家一致赞同。
此时已是下午3点半钟,在曲部长和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6人往深涧前行。谁知山涧之路,越走越难行,其实涧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路,不是荆棘,就是山崖。一不小心,就会踩在水里,有几个人的鞋袜全湿了。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踩在冰冷的山溪中,甚为难受。队中的两位女同志,真有点动摇了。而此时的曲部长和李老师,则精神抖擞,领着我们披荆棘,攀崖壁,一直谈笑风生。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龟池,并看见了摩崖石刻。大家兴奋异常,争相阅读碑迹漫漶的刻石,并拍照留念。这时,彼此相视,才发现均已蓬头垢面,满身棘刺,不觉好笑。
天色渐晚,我们又原路返回。打算抢在天黑之前,翻过几处最危险的崖壁。此时,突然发现,曲部长脸色铁青,豆大的汗珠从脸上落下,两只手冰凉。原来他患有心脏病,由于过度兴奋和劳累而发作。我正好带着速效救心丸,立即让他含服。青年教师尹笑丹不停地为他按内关、合谷穴,才缓解下来。曲先生非常坚强,稍事休息,依然陪着我们艰难前行。大家深感不安,后悔不该让老先生陪行。不得不放慢速度。
当我们正翻越最后一个崖壁时,天色完全黑下来。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团。我们伏在崖壁上,寸步难行。此时,山上冷风阵阵,下面深潭水响,鸟鸣虫吟,不免让人有些心惊胆寒。无奈之际,只好打电话向县卫生局和当地长水乡政府求援。
得知情况后,县卫生局副局长马清涛同志和县中医院金明钦院长及中医科王洪吉、程青军等同志,立即带着救护车赶来,长水乡两位副乡长颜海涛和王虎芳同志、乡卫生院副院长贾伟同志带着一群村民打着大手电筒一同赶来救助我们。
在黑暗的夜空,当看到一束束电筒的光亮时,我们高兴地喊起来。直到把我们全部接下山,已是夜里十点多了。我们含泪同乡亲告别,深深感受到质朴的真情和大爱。
此次考察,虽然经受了一些艰险,但是感到非常值得,将使我们永生难忘,特写诗记之:
久闻洛书神话传,千里寻迹洛水间。龟池深居玄沪谷,摩崖刻石有遗篇。
千沟万壑未见踪,披荆攀崖跃山泉。蓬首垢面满身棘,湿履衣破不堪言。
精诚所至金石开,玉瀑龟池呈眼前。潭卧清池荡涟漪,鸟飞长空鸣琴弦。
碑迹漫漶难辨认,争识不觉天已暗。精疲力竭相扶持,心焦步蹇归途难。
悬壁临潭身受困,风鸣虫吟心胆寒。乡亲闻讯急相救,灯光火把人声喧。
涉流攘臂终助归,夜暗灯明笑语欢。含泪握别千叮咛,质朴大爱真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