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谁继魏夫人


二仙庙远景

天色已近傍晚,该打道回城了。望着峰峦相连的阳洛山,望着宁静清幽的魏夫人祠,依依不舍地离去。我们不禁久久地浸入沉思之中。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女人,魏华存为什么被后人敬仰?甚至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对她推崇有加?魏华存自幼聪颖,善书文,受父亲思想的影响,"幼而好道,志慕神仙"。她心诚志坚,悬壶济世,为百姓排忧解难,感动了天地。魏华存去世后,老百姓则用自己的形式记住了她,用口碑、用心灵,以精神的方式来纪念她。每年三月,举行盛大的庙会,由初一至十五,男女老幼,密密如蚁,层层如织,向这位二仙奶奶顶礼膜拜。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二仙庙庙会已经成了一个节日,成了一个能为大家带来快乐的日子。这个给百姓带来快乐的庙会,也许可以算作魏华存除《黄庭经》之外留给后人的又一份遗产。至于说她羽化登仙,显然是把她神化了。同时,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心中的愿望。因为在当时穷苦百姓的心中,只有神通广大的仙人才能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社会。

对于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魏夫人祠也随时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清人范照黎的一首诗《沐涧山》说:"飞泉四面水粼粼,沐涧山光雨后新。到此便生遗世想,修真谁继魏夫人。"(见买西海 主编《神农山诗选》第111页,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正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心态。而历代统治者对魏夫人推崇有加,大修二仙庙,正是为了显示"尊儒崇道",以粉饰太平。也便于他们教化臣民,或许说这也是顺从民意吧。

魏华存去世后,由她定本的《黄庭经》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抄写而广为流传。《黄庭经》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王羲之说:"书家不写《黄庭经》,笔中岂能有神灵?"宋代大诗人陆游说:"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传说王羲之最喜欢抄写《黄庭经》,每抄一篇必有新的感悟。西晋之后的大书法家,几乎没有不抄写《黄庭经》的,唐宋时代如大书法家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苏轼等,都留下有与《黄庭经》相关的作品。

《黄庭经》为什么能得到广泛流传?除了书圣王羲之等名家传抄外,当然主要还是它内在的魅力。《黄庭经》以三丹田与黄庭宫为枢纽,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以求长生。所谓 "黄庭"是指人体中央与外界四方。外指天、地,内指人本身脑中、心中和脾中,内外相辅称"黄庭"。《黄庭经》以七言口诀方式和形象贴切的描写比喻,把人的四肢五官、五脏六腑、肌骨经络、知觉思维、阴阳五行与日月星辰诸"神"相结合,说明人只有存思炼形,积精累气,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上清派在炼养方法上,改变了过去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的做法,而为专炼人体的精、气、神以求长生久视之道。

《黄庭经》也是中国气功学的主要经典,是修炼内丹的必读书。对后世气功医学影响很大。所谓内丹,是相对于丹鼎派的烧炼丹砂、铅汞而说的,指以己身为炉灶,以自身中之精气为药物,在自身中修炼,使精气神凝聚不散而成为"仙丹"。而《黄庭经》提出的"脾胃主黄庭之魂"、"漱津液五华生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观点,也无不与中医学说有共通之处。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道教和中医养生学,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魏夫人祠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迹。

魏华存以后200年,南朝梁出了一位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陶弘景。陶弘景(公元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永明10年(公元492),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如遇大事常往山中咨询,时称"山中宰相"。陶弘景上是清派第九代宗师,在茅山聚众布道,茅山成了上清派活动中心,陶成了上清派一代宗师。故后世称上清派为"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可见魏华存开创的道教上清派影响之深远。

如今,魏华存及其相关的文物遗址、神话传说,已成为沁阳市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重修二仙庙之后,阳洛山一带已建成著名的神农山二仙庙风景区。近年来,连续两届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诞辰纪念活动,均在二仙庙景区举行。这些,都为我们挖掘、开发神农山及魏华存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一流的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