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

禹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心之一。

一、医学始祖黄帝与岐伯、雷公在禹州具茨山一带活动,编著《黄帝内经》。禹州是当之无愧的中医药发源地。雷公因跟随黄帝研究医药有功而被封于禹州方山镇,被称为方雷氏,后分为方姓与雷姓,方山作为方雷氏故里已得到全世界华人所认可,每年海内外方姓、雷姓人士都到禹州祭祖。现在尚存方氏祠堂。雷公的第九代孙雷敩,是南朝宋时著名的药物学家,曾撰写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总结了炮制饮片的“雷公炮制十七法”。所以,中药炮制发源地也在禹州。此外,中夏第六代国王少康在夏朝国都禹州发明了酿酒。酒为“百药之长”,在中国古代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禹州市梁北镇杜岗寺村还保留有杜康寺等少康发明酿酒的遗址。

二、历史上生于禹州的行医之人众多,比较著名的是南北朝宋国的禇澄。他是中国历史上提出晚婚优育主张的第一人,出于禹州褚河村望族褚姓家族(即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一族),后葬于褚河村元穆乡。唐代从其棺椁中挖出石刻《医学论》十篇,后被整理成《褚氏遗书》刊行流传。是书分述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液、分体、除疾、审微、辨书、问子等十篇,内容简短,多据《内经》理论加以阐发,体现了作者对精血、津液学说的重视。其中有关血证及妇科病证治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三、禹州还出现历史上第一部救荒类本草著作《救荒本草》,该书由明代周定王朱橚所著。朱元璋命朱橚就藩王于开封,后朱橚长期在禹州活动,采集中药材标本,有时还会亲自栽培试验。他将野草野菜中可充饥食用者分门别类,绘出图形,于1406年撰成收载414种植物的《救荒本草》。其中很多道地药材都注明产于禹州,如山茱萸出钧州,翻白草出钧州等等。朱橚死后葬于禹州太白山。由于是周定王葬地,所以太白山又称为明山,因有官军把守看护墓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官山。其陵墓坐西向东,由砖石建成,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地下宫殿建筑群,被学者誉为明十三陵之缩影,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药商是阳翟吕不韦。他靠贩卖珠宝及玛瑙、珊瑚、琥珀等药材起家,累积万贯家财。最后吕不韦通过药材买卖国家,官至秦相,并著《吕氏春秋》,对中医药学特别是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源出于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