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禹县城区西关石匠园一石碑记载:药会起于禹州北、密县南50公里的洪山岭上,当地有元代建筑“洪山庙”,建有大殿、后殿、药王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等,另有碑碣30余通。庙内有“洪山真人像”,人称“牛五”。每年从清明节开始半个月的时间,周边几个省的药商至洪山岭进行药材买卖。据碑记推证,钧州民间药会雏形最晚形成于元代。
禹州西关最初有古刹骡马大会,会期为每年三月,始于何时无考。会期一到,禹州及毗邻汝、密、登诸州、县药农,肩挑、畜驮、车推自采山货药材前来赶会,结市撑棚,与客商面议成交。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洪山庙药会迁至禹州,西关骡马药材交易大会规模迅速扩大。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南街药市迁入西关。禹州药会每年增加为春、夏、秋三期,季节性药会与常年性药市已浑为一体,药市、药会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规模及交易量均达到历史高峰。此后,禹州西关药材交流大会进入鼎盛时期。
建国初期,禹州药会停办。1985年,中断30余年的药会恢复交易,首先在城区南部御史坊街,后移至城区郑平路西1号,连续举办8期,于1993年停办。2002年,中国禹州中药材交易大会在市区药城路东1号恢复举行,至2005年,已连续举办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