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洞的药方镌刻在窟口两侧的拱壁上。药方洞门南侧石壁的药方,上半截是二十四行,下半截是二十六行,靠门口的两行只有下半截,而且文句不相衔接,两行的上半截虽没有了,但从现存的边沿上,还可以看到几个残留字迹和半个“疗”和“噎”字。另外,在八角柱的正下方(柱础部分)和石刻药方相连的石面上,经过冲洗,看到有五行中断了的文字,从字体、笔道、字意、格局各方面看,
药方洞的药方镌刻在窟口两侧的拱壁上。药方洞门南侧石壁的药方,上半截是二十四行,下半截是二十六行,靠门口的两行只有下半截,而且文句不相衔接,两行的上半截虽没有了,但从现存的边沿上,还可以看到几个残留字迹和半个“疗”和“噎”字。另外,在八角柱的正下方(柱础部分)和石刻药方相连的石面上,经过冲洗,看到有五行中断了的文字,从字体、笔道、字意、格局各方面看,
都和右侧石刻药方一致。药方洞门外力士像石座侧面上,又有了两处药方:南面力士像石座北侧石面(和八角柱柱础部分相连),有残缺不全和断断续续的文字,北面力士像石座东侧石面上,隐隐约约看到有残缺的文字,从这些字的含义看,可以肯定也是药方,不过比洞口石壁上的药方字体偏小,别体字较少。
洞内左侧石壁上刻有疗疟方、疗哮方、疗反胃方、疗消渴方、疗金疮方、疗上气唾脓血方等。洞内右侧石壁上刻有疗瘟疫方、疗大便不通方、疗小便不通方、疗霍乱方、疗黄疸方、疗赤白痢疾方、疗癫狂方、疗噎方等。如“疗大便不通方:取猪胆以苇简纳胆中,系一头,纳下部中,灌,立下。羊胆良。”“疗小便不通方:以葱叶小头去尖,纳小行孔中,口吹令通,通讫,良验,立下。又方:取雄黄如豆许,末之,纳小孔中,神良。”
初步统计,药方洞石壁上共刻中药方203首,其中针灸方27首,治疗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等科72种病证,其中有些药方如疗噎方的生姜橘皮汤等,仍为现在中医临床所常用。涉及药物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石刻药方在制剂方法上,有丸、散、膏、汤等卜,例如散剂:用植物皮或根作成粉末,或将动物烧成灰末,在用药方式上有内服、外洗、熏、敷等,在灸法治疗方面,有配合药物的,有配合针刺的,有灸、药、针三者并用还外加熏、洗的。民间医药能具有这样的规模,的确反映出当时中国医药事业是相当发达的。
石刻药方有鲜明的群众观点。药方上提到的多是常见病、重要病。能看到的病名虽只四十个,但涉及的面却相当广泛,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靡不应有尽有。除二十三个灸法疗病之外,用药多是单方。在一百四十个方中,除残缺过甚和灸法治疗方外,八十七个药方中用一种药物的四十三方,两种药物的二十九方,三种药物的十方,四种以上药物的五方。用一、二种药物的药方,占石刻药方的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石刻药方中多是农村常见的药物。计有一百二十种,动植矿物都有,如植物有柳枝、叶、慈、漆姑草、韭、桑白皮、杨树枝、麻油、桂心、丁香、槐白皮、黄瓜根、桃枝叶、马齿草、栗、地篙、杏仁、椒、姜、葱、桃仁、大黄、小豆、木瓜、绿豆、枣、米、漆树、竹沥、蜀漆末、苍耳、黄莲、当归、胡亨、巴豆等。动物有猾皮灰、人发灰、猪肉、猪脂、文蛤灰、鲤鱼鳞、水獭骨、羊乳、鸡尾、矢鸟尾、猪胆,以及人、马、羊、蛾鳝、牛、驴、燕……粪(或尿)等。矿物有:芒消、石黛、钟乳、盐、石灰、硫磺、雄黄、练矾、石桂、赤石脂等。其它有热塘灰、酒、酱、生油、醋、腊、鱼网等等
。这些药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农村土生土长,容易见到找到的,有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品或使用品。
由于年代久远,药方洞中的石刻药方部分文字,或自然风化脱落,或人为损坏残缺,有待我们深入研究,补缺拾遗、考证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