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特色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考察时间:2015年4月8—4月10日
考察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

郭维淮等编写的《平乐正骨》一书中说:“明、清以后逐步形成的经络穴位辨证施治、手法外治的少林派和以薛己为首的主张八纲辨证、药物内服为主的学派。平乐正骨传承了两大学派的学术观点,形成了独特的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整体辨证、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互补。”[9]

郭维淮及其传人在全面继承和发展平乐正骨医术的基础上,总结了平乐正骨“整体辨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按摩活筋”的治疗原则,并以祖传秘方为基础配制出“平乐内服接骨丹”、“展筋丹”、“活血接骨止痛膏”以及“养血止痛丸”等系列药物,疗效显著。

高云峰生前研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陈旧性关节脱位”科研项目,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郭维淮主持和指导的骨科研究课题有五项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平乐正骨强调人身肢体脏腑的整体性,外伤侵及人体,虽然使某一部分受损,但必然影响全身气血经络,造成气机紊乱,瘀滞经络;医者必须从病人的整体出发,调整气机、经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自然界的四时四气变化等,无不与人体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的生产生活、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根据四时四气等变化加以辨证调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平乐正骨内外兼治思想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指外伤与内损兼治,其二指治法,内服药物与外敷药物同用,又注意以手法接骨理筋。强调骨折及脱位的手法复位,推拿按摩,理筋治伤,同时要以内服药物调理气血,以外敷药物消肿止痛。

平乐正骨十分强调治伤要筋骨并重,认为筋健则骨强,骨强则筋健。即使是单纯的筋伤和骨折,从治疗开始也应注意不断维护、发挥骨的支撑和筋的约束与运动作用。

动静互补是指把必要的暂时制动,限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把无限的适当活动,贯穿于整个治伤过程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病情,实行恰当的活动和制动。总之,根据病情,以固定制动,限制和防止不利的活动,反过来亦可鼓励适当的、适时的、有利的活动,以促进气血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不但继承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而且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治疗法则。

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人郭珈宜(郭维淮之孙女)等人在《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一文中总结说:“平乐郭氏正骨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是我国中医药学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盛传8代,历时220年。平乐郭氏正骨第6代传人郭维淮先生,将平乐正骨前人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归纳总结为‘平乐正骨气血辨证理论’以及‘三原则’、‘四方法’。第7代传人郭艳锦、郭艳幸将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思想扩展为‘六原则’、‘六方法’,并构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体系。”[10]

今摘其要点简述如下:

平乐正骨气血辨证理论,包括辨气血失调、辨气血变化、辨气病 血病特点、辨伤科杂病气血病理特点、审气血辨证与整体辨证关系五方面内容。

平乐正骨三原则,包括整体辨证、内外兼治、筋骨并重。

平乐正骨四方法,包括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

平乐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创新,包括正骨原则的创新、正骨方法的创新和正骨学术理论的创新。

平乐正骨第七代传人郭艳锦、郭艳幸在继承平乐正骨学术思想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将平乐正骨“三原则”扩展为“六原则”,即“整体辨证、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防治结合、医患合作。”

平乐正骨第七代传人郭艳锦、郭艳幸将“四方法”扩展为“六方法”,即“诊断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养骨方法”。

平乐正骨学术思想中蕴含着宝贵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平乐 正骨第七代传人之一郭艳幸教授在中医正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祖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基础理论,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存变化特点入手,审视现代医学及人类生活、疾病变化特点,系统总结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即气血共调平衡论、筋骨互用平衡论、动静互补平衡论、五脏协调平衡论、形神统一平衡论、天人合一平衡论、标本兼顾平衡论、膳食平衡论、起居有常平衡论,进一步完善了平乐正骨学术理论体系。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永宽先生在《洛阳平乐正骨医术探源》一文中说:“平乐正骨所坚持的‘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三原则,所采用的‘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四方法,以及所使用的药物接骨丹、展筋丹等,在古代的中医学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述,而且可以由此看出洛阳平乐正骨医术对于古代中医学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的踪迹。”[11]

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疗健康信息工程技术研究所

Copyright ©2010-2011,tcmchina.hactcm.edu.cn,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