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商业 >  商业兴衰

商业兴衰

社旗地域商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末至今300多年来,呈波浪式向前发展:兴于明末,盛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衰于民国时期,1979年后又有较大的发展。

赊旗镇前身称兴隆店。兴隆店在赵河南岸(即现在的河南街),明朝时是一个过路小店。赊旗镇的兴起,靠的是水陆交通的自然优势,加之明、清战乱的结束,过往行、住之人渐多。康熙年间,已自然形成占地1平方公里的初具规模的水旱码头,集市渐已成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裕州知州董学礼把兴隆店起集,名曰兴隆集(时属裕州管辖)。

雍正年间,兴隆集逐渐向河北扩大发展,由数家店辅而形成一条横跨赵河南北岸的兴隆街。雍正二年(1724年)已有20多家店铺,码头初具规模,吸引着山陕、甘宁、湖广、闽浙商人云集到此,争相购地,建房设店,开展贸易。随着生意的兴隆,外省商团为了同乡联谊,合作经商,着手兴建会馆。所建会馆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湖北会馆等。

乾隆、嘉庆年间是赊旗镇鼎盛时期。乾隆初期已发展成长1.5公里,阔2公里,周长7公里,内分72道街的繁华集镇。因传说当年光武帝刘秀在此地赊旗访将,故以“赊旗”为镇名。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商人,相继来社旗经商,流寓定居。

各种店铺,依街就道,座落有序,相对集中,分块经营,形成了一个既独立又首尾相接、井然有序的网点格局。大江南北的富商大贾,纷纷客来,闽广、雍凉、荆楚、幽蓟的生活生产资料,源源流入。镇内手工业产品,土特产品,船装、马拉、驼驮,销往外地。水陆车船,商贾往来,码头热闹非凡。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阳县志》记载:“乾隆嘉庆中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军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当时的赊旗,“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河道停船一次可达500余只,北到方城,南至上郭,桅杆林立,排列70余里。48家过载行货栈,8大粮行,四方陆路,车马骆驼,络绎不绝,流动人口达13万人之多。车水马龙,人流如潮,通宵达旦,装卸不停。仅“恒太店”一家日停船即达百余只。十几家骡马店日夜客满,驴叫马欢,北漠骆驼常来不断,有时一次能来几百峰,运盐可达3万公斤。50家花布行,日成交棉花5万公斤,土布0.7万匹。

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已有工商行号424家,有大十行和小十行之分。大十行为粮业、棉花业、油业、盐业、药业、酒业、杂货业、京货业、木业和纸业,小十行有银业、烟业、丝绸业、鞋业、帽业、染业、铁业、食品业、饮食业及竹篓业等。八大粮行每天可成交10余万公斤,仅“通盛行”每天都有大车40多辆,小车20多辆,骡马40多匹,挑担100多人。9家染坊,最大一家日染青蓝布300余匹。日成交木材1,000余立方米,竹杆2.5万公斤。数十家酒馆,形成酒业市场,山西酒商自带汾酒酿制技术,开设前店后厂的“永禄美”、“永隆统”酒馆,酿制的赊店汾酒,畅销不衰。著名酒馆还有“玉泉”、“光辉”、“永乐”、“正兴隆”。河南省内禹县“三合德”、“兰生源”两大商号长年住馆购酒,行销冀、秦、晋、鄂、湘、桂、粤等10多个省,年销量10万公斤以上。

水运历史
陆路交通
商业兴衰
金融服务
分享到:
  • 药王殿与马王殿
  • 大拜殿
  • 石牌坊
  • 悬鑑楼远景
  • 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
  • 山陕会馆琉璃照壁
  • 社旗山陕会馆外景
  • 广和堂与延寿堂
  • 社旗山陕会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