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馆遗迹 > 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
考察时间:2011年6月地点:禹州
 分享到:

明初朱元璋诏令药商汇集钧州,后山西药商联袂至禹,其中以太谷人较多,有“太谷帮”之称,太原、大同次之。当时挂名晋字、太字的商号,在城内药市随处可见。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山西药商紧邻会馆购地2.65公顷(39.7亩),扩大了会馆建筑规模。清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晋豫药商联合募集资金,建成山西会馆庙门、壁墙、环垣、道院、庖厨。清道光六年(1826年),理事柴统裕、翟允若、义和昌、柴隆兴、富有大、玉成贞、复泰公等联合集资重修关帝庙,新创山西会馆钟鼓楼,改建庙门、壁墙、环垣,金妆神像,整葺殿宇,重修道院、庖厨。正如清道光六年“重修关帝庙并会馆碑记”曰:“康熙中,城西北隅建有关帝庙,左厢会馆,其重修乃在乾隆年间,风雨剥蚀,渐就倾圮,于时对越,难肃观瞻,同事诸公,醵金而重成之。”

整个会馆建筑井然有序。雄伟的大殿屹立在正中,面向戏楼,殿壁全为砖石结构,整个大殿斗拱飞翅,四周出厦;殿顶覆以红、黄、绿三色筒状琉璃瓦,日射映照,彩釉争辉。大殿与卷棚连接,卷棚又称“拜殿”,是每年节日祭祀跪拜的地方。殿外建有平台,可容纳一、二百观众观赏戏楼演出。大殿西侧有陪殿,东西厢房排列整齐。平台前为一开阔地,能容纳千人集会。大殿正面,高大戏楼巍立,每年演戏数次,每次三天。戏楼后山门上有石刻“山西会馆”四字,门首上挂“山西省旅禹同乡会”招牌。

殿后至环垣为义葬地,名“泽及园”。凡晋籍人在禹身亡,均可在此暂厝。此处砖丘累累,偶尔还出现过陕籍人棺木,故又称“山陕会馆”。配院为四合院建筑,名曰“白云轩院”。院内种有苍松、梅竹,古朴典雅,上房北屋为迎宾、聚义谋事之地。

1944年,禹县沦陷,日军恐遭八路军袭击,在山西会馆建起内城据点。日军投降后,山西会馆一度为私立光复中学校址,后为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校址。2000年12月27日凌晨,山西会馆药王殿被扒掉,剩下的配殿、东西厢房、戏楼、山门于2001年1月也被拆除,整个“山西会馆”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