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商风云 > 药商兴起
药商兴起
考察时间:2011年6月地点:禹州
 分享到:

禹境药材贸易历史悠长,持续繁荣,经久不衰。在周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年),每年二、三月间,商贾云集于阳翟西关“聂政台”下,经营山货、药材、土布,帐棚稠密。到了唐代,阳翟药市出现萌芽。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钧州治阳翟,辖阳翟、新郑、密县三县。“阳翟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阳翟紫金里盛产白菊、白芷、南星、薏米、防风、荆芥、罂粟,杜仲森森成林,紫苏、薄荷、山药、百合、海南参、牛蒡子之类杂植蔬圃成片。”渐有药材市场的雏形。明代时,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集结至钧州,钧州成为全国性药材市场,集散药材范围扩展到归德(今商丘)、怀庆(今沁阳)及河北祁州(今安国)、安徽毫州等地。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禹州知州刘国儒招徕药商,起药市于禹州城内南街,开始有晋商专卖海南参、血竭、沉香等珍贵药材,号称“洋货棚”。乾隆十三年(1748年),州判何宏瓒视禹州道路平坦,药市繁荣,遂将禹州下辖之密县洪山庙药商迁至禹州,禹州药市规模日益扩大,衍溢城内数条大街,药棚遮天蔽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因兵乱,禹州药市由南街迁至西关,经营规模达到巅峰,时有大小药店2000余家,每年设春、秋、冬三个会期,分别以四月二十日、八月二十日、十一月二十日为止期。每逢会期,“内而全国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