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士人恒久的追求。从“经世致用”这个角度而言,吴其濬是一个标准的传统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成功的封建官僚,是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普通士人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成功范例。
在清代嘉庆年间,淮河上游支流史河、曲河交汇处,固始县的西南,有个普通的村庄——鄢店。鄢店附近有座颇有气派的四合院,沿街门楼三间,东西耳房各数间。门前有两根木柱,柱子上面各有一个四方木斗。左柱称“阀”,右柱谓“阅”,两柱相距一丈,叫做“阀阅门”,是世宦门第的标志。皇帝旌表功绩的报条,贴在柱子上,以示荣耀。进大门后是天井院,分隔成东园门、西园门和正门三个住宅。
这座四合院世称“宫保第”,主人姓吴,“一门五进士”。吴姓氏族是前清固始县“四大家族”之一,书香门第,源远流长。吴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第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次子吴垣登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二甲第二十七名进士,官至史部左侍郎。吴垣有二个儿子,长子吴其彦,嘉庆四年(1799)第二甲第六十三名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次子吴其濬,也就是后来河南唯一的清代状元,著名科学家,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初六出生于这座院子堂楼的东间屋内。
吴其濬深受家学的影响。他5岁那年上,母亲许氏对他进行启蒙敬育。10岁,拜伯父吴湳为师,就读于临淮书院。吴其濬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窥。他好胜心强,遇上不懂的问题,千方百计要弄个明白,他后来潜心钻研植物学,就是因为有人问他仙人掌为什么不长叶也不开花,他当时没答上来。
也有传说认为,大约吴其濬十来岁时候,一位远方的客人,带来了一种大家都没见过的水果,
[page]
外形好似鸭蛋,可味道却像橘子,很好吃。吴其濬不禁疑惑:“这么好吃的水果到底叫什么呀?”问客人,客人说这水果也是别人转送的,也叫不出名字;转而问父母和家人,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他想:“世界上有多少种花草树木啊!就连人们吃的一些水果,也有大人不知道名字的。我要是能把见过的各式各样的植物分类,整理一下,应该是件有意义的事!”那种不知名的水果在吴其濬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要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念头。从此,他开始步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植物王国。
嘉庆五年,父亲吴垣在京为官,12岁的吴其濬随母亲进京,住在北京宣武门外一座府第里。吴其濬在北京,先是就读于清芬书屋,后考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成了一名监生。嘉庆十五年八月,吴其濬参加顺天乡试中选,名列常31名,成了一名举人,翌年三月,在礼部贡院参加会试,不幸落第。家里出钱,给他捐纳了个内阁中书。内阁中书从七品,在内阁中做文字工作。嘉庆十九年三月,吴其濬再次步入礼部贡院考场,初九、十二、十五三场考试下来,他仍榜上无名,两次会试街落选,吴其濬并不气馁,他积极准备,欲在下科会试中再展身于。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吴其濬参加第三次会试,终于考中,成了一名贡士。
这年四月二十一日,科举取士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在保和殿举行,这次参加的贡士有255人,吴其濬力挫群雄,一举夺魁,成为清代笫七十三位状元。 这年,吴其濬年二十有九。当朝天子仁宗御笔亲赐新科状元吴其濬“状元”匾。吴其濬是位谦逊而俭约的人,他没有象有的状元那样,大兴土木,建造“状元府”,而是因陋就简地翻盖了一间门楼,以悬挂“状元”匾。当然,这门楼修得还是很有气派的,青砖灰瓦,古香古色,高大宽敞,丹漆明柱,虎头门环。大门两侧一对青石雕刻的雄狮,巨头卷毛,隆鼻暴眼,阔口含珠,利齿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