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濬是位经世致用的官员,除植物学方面的贡献外,其在水利学、矿物学方面都卓有建树。他在为父母守丧原籍固始的七年间,就在现今的沙河铺乡花园村租用土地种桃八百,种柳三千,建植物园供科研使用,取名“东墅”。这年,山洪暴发,冲毁了他的精心经营的植物园和附近的农田。吴其濬很是震惊,他便带上干粮,溯河而上,徒步百里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灾发生的原因,写出翔实的治理报告《治淮上游论》,明确主张用“蓄”的方法治水,这是我国治水方略的一个新发展。

《治淮上游论》文章虽短,但见解精辟,言简意赅。在我国治河史上,因为大禹用“疏川导滞”、“因水之性”的方法治河成功,因而用“导”的方法治水成为千古不变的“天经地义”。至于修筑设障,用“蓄”的方法来治水,在我国治水史上几乎是空白,而吴其濬却在《治淮上游论》中,提出利用安徽境内淮河干流两侧湖泊地做闸坝,以滞蓄洪水的治淮方案,使人们耳目一新。他补充了治水历史上长期缺“蓄”方略的空白,使得治水方略蓄汇兼筹,臻于全面。他提出“定远的叶子湖、瓦埠湖,皆四面有山,一线入河,而霍邱、寿州之湖与河相连,中隘长堤,口门历历不数。窃意前人于此,必有闸坝,以时启闭,诚能因势建坝,增堤稍高,淮水大则闭闸,不使助淮为暴,是洪湖所不能尽容者,而渚湖分容之,水小则启闸,使于淮流并注,是洪湖所不能尽蓄者,而渚湖分蓄之”。这一治淮规划和方略,和1950年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中“中游蓄泄并重,利用湖泊、湿地拦蓄干支洪水,整理河漕,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的治淮方针基本上一致的。可见,吴氏利用淮河干流两侧湖泊洼地调控洪水的设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他的建议虽然在当时办不到,但他有信心要“姑存此文、一俟将来”。解放后 我国治理淮河的“蓄泄并重”的治理方针,证明了吴氏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