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濬的科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科学研究方法中,不难看出吴其濬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儒家传统的“格物致知”,在吴其濬这里,发展成为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作风。在治学过程中,他重视历史文献和前人的经验,如他在转引文献时,不割裂原书文义,忠实于古文献原文,全部照录,注明出处,这些都反映了吴其濬治学方法的严谨。但是吴其濬能够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知识,但对前人的说法并不盲从。比如他对李时珍博采众长、有所创新的《本草纲目》评价甚高,多有赞美,但也在不少地方指出李时珍的错误,例如把“木通”与“通脱木”混为一物、以“老鸦蒜”为“石蒜”等。又如在鹿角菜条中指出“李时珍所述之鹿角菜,与原图不甚符,存以俟考”等,都未敢确定真实,只是将问题提出,留给后人研究,这是作者严谨求实精神的又一例证,对提高《图考》的科学性有着决定性意义。

吴其濬不但重视前人的知识,而且重视调查研究,以实物观察为依据,摒弃了只靠耳闻不靠目验的研究方法,只要条件许可,对植物都要亲自栽培,实地观察,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图考》记载的植物,多数是吴其濬亲自观察和访问所得,因此这些描述都能反映该植物的形态及生态习性,使读者能辨认植物的种类。如在蔬菜类甘蓝条中记载:“余移种湘中,久不拆芽,视之废矣……滇南终岁可得,夏秋尤美……余生长于北,终日食之而不识其状,西南万里,艺之小圃,朝夕晤对,彼足不至西北者,虽欲一物不知以为深耻,将如之何?”他不辞辛苦,对所栽植物要“朝夕晤对”,细心观察,这种科研的求实精神,即便在今天也很难能可贵。

在实际考察中,吴其濬尚能“多识下问”,向老农学稼,向牧童及樵夫请教。若通过调查访问还不能对某种植物肯定时,他将植物绘成图,以备考证,从不主观臆断,轻下结论。比如有些植物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