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商风云 > 药商选录 > 禹州近代药商之同慎德药行
禹州近代药商之同慎德药行
考察时间:2011年6月地点:禹州
 分享到:

同慎德药行位于禹州县城闹市区,前起老煤市口,后至禹王锁蛟井,鳞次栉比的房舍百余间,常住行内购进药材的有山西、云南、江西、四川等省的药商12家。每天有大批的中药材进出,即使有上百间仓库,空间依然狭窄,部分药材不得不露天存放。

1916年,同慎德药行的经营进入高峰期,时兼商会会长的大掌柜曹新贵大胆创新,摈弃过去“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旧俗,四处走访,聘请12名内行人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掌柜班子,把行内“购、销、调、存”等重大事宜交付12个掌柜分管,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生意越做越旺,年成交额达30万两白银。

民国战乱期间,禹县药材市场曾一度出现外省、区名贵药材短缺现象。对此,同慎德药行当即派员奔赴外地采购紧缺药材。当时的第一大掌柜董国璞被派往上海“广丰药行”,购进浙白术、玄参等名贵药材,通过转运公司日夜兼程运回禹县。仅此一项,每年购货白银多达万两,而从中盈利则高达二倍以上。一时间,各大药行纷纷效仿,派员分赴各地进行大宗交易,并将紧缺的外地药材汇集禹县,打上自家标记销往全国各地。

同慎德药行始终把取信于卖客、买主放在首位。在药材上市旺季,行内派出大量药徒上街招揽脚力,为各地药材卖客提供方便,并安排食宿,相敬如宾。甚至到县城南20里以外的酸枣树杨、大槐树赵等地招徕来自南召、鲁山、叶县、灵宝肩挑车推的远方卖客,优价购进,随付现银,扣三分佣金为本行收入。对常驻行内和在药材大会期间来自外埠的药商,只要讲信用,无现银也可以售给,但必须按规定时间结帐、清欠。在支付银两时,严格标明毛银、元银、足银的折扣规定,毛银八六折、足银一两等于一两;而付银也视当时行情而更易,如购销甘草付足银,若货出手困难则必付元银或毛银。

1923年,直奉战争爆发,曹士英旅在战争中遇挫,败回禹县驻扎,将从东北抢来的“奉天票”强行兑换白银二万两,在禹县未满三年盘剥超百万。其后又因禹县连遭兵乱、水旱蝗汤、日寇入侵,同慎德药行逐渐萧条,并最终关门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