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远古时期即为共工氏部族聚居,殷商系畿内地。周朝时为共、凡伯国。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隶三川郡。西汉置共县。东汉、晋、北魏、东魏因之。隋开皇六年(596年),省山阳县,改置共城县,隶河内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621年),废州为共城县,凡城并入。宋代因之。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年)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辉殿(取东晋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诗名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领苏门、山阳二县。元代因之,后废苏门县,改山阳为镇,仍称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清代以降沿用。民国16年(1927年),天门会举义,在西平罗建合平县,不久即废。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入侵辉县,1943年至1944年,中共太行区委根据抗战形势,将原辉县相继划为辉县(后改辉北县)、辉嘉、新乡(后改辉县)三县。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6月三县合并为辉县。建国后,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6年新乡专区撤销,改属新乡市。1988年10月撤县设市,但仅在辉县后加“市”字,称作“辉县市”,并使用至今,成为中国目前仅有的名称中带“县”字的城市。

辉县北依太行,南临平野,辉县旧志云:“东达青徐,西通汾潞,为林虑之咽喉,作上党之门户。”山西商人多由此进出。辉县地势险要,向为兵家相争之地。周武王伐纣,宿营于百泉;东汉初平年间,黑山农民起义军驻扎侯兆川;宋代建炎年间,岳飞大破金兵于侯兆川;清代嘉庆年间,八卦教李文成率部退守侯兆川;民国十六年(1927年),天门会义举,建合平县于西平罗;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共产党、八路军在辉县太行山区开辟根据地,领导新乡、辉县、获嘉、汲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辉县资源优厚,物产丰富。农产品以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棉花为主,小麦年种植60多万亩,产量15万吨左右,为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林果品有山楂、核桃、柿子、苹果、桃、杏、梨、花椒、板栗等。山楂年产400万公斤,居全省之首。家畜有牛、骡、马、驴、猪、羊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山豹、金丝雀非常名贵,太行猕猴在八里沟自然保护区生息。中药有党参、连翘、黄芩、柴胡等600余种。矿藏有煤、铁、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等。煤储量约17亿吨,层厚质优,豫北罕见。名优土特产品有耿村稻米,古为贡品;紫皮大蒜,瓣大味浓;松花变蛋曾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美国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