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百泉药会交易品种繁多,但以药材、京货(绸缎、机织布)两大行业为主。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调查记录,会上交易80%为药材,15%为洋杂货,5%为农具。药材可分为生药、熟药两大类,或分为西南货与山货两大类。西南货即云、贵、川、鄂、湘、赣等外地药商到会上出售的药材;山货即太行山区所出产的山货药材。各地药材在会上互通有无、余缺调剂,形成了南北药材交流。再加上当地生药摊担和卖丸丹膏散的熟药铺参与,促进了药材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1950年复会开始,上会南药不多,只有大黄、陈皮、当归等几十种,计21,600余斤,怀药7800余斤,太行山货药材也只有柴胡、连翘、黄芩等30多种,共11,000多斤。

1951年,南药、怀药共31,000多斤,山货药材增加到10余万斤,购销一空,供不应求。

1952年后,上会药材种类逐年增多,除太行山药材山货,还有东北人参、鹿茸,海南玳瑁、珍珠,西北羚角、麝香,云贵三七、竹黄,浙江贝母、元胡,陕西秦艽、当归,广东木香、蔻仁,四川川芎、枳壳,山东阿胶、菖蒲,河南熟地、菊花等各种药材,应有尽有。

1952年上会川广南药增长到192,000多斤,怀药44,400余斤,山货药材增加到498,000余斤,共计70余万斤,是1950年的近20倍。1953年南药和山货药材略降,但怀药猛增到10余万斤。1954年是现货上会最高的一年,南药144,000余斤,怀药15万斤,山货上会达543,800多斤。此后,合同交易增加,现货买卖逐年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绝大部分是合同交易,由于中成药不断增加,数量品种逐年大幅度增长,1964年上会交易药材达千余种。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百泉药会交易品种原来以中药材为主,逐渐变为以中成药为主。到1983年,已发展为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制药器械、滋补保健品等多种类、多品种的交易大会,交易品种达3711个,其中中药材820种,中成药1080种,西药1300余种,其他药品400余种,医疗器械111种。到1997年,交易的中药材及中西成药,多达5万余种。目前,百泉药会已逐渐形成以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展销为主线,以举行投资洽谈、产品交易、学术研究、形象展示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药贸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