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敬神,要大量用香和香料。制作香和香料离不开中药材,而百泉及其周围恰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北部的彰德府直至山西上党,西南的怀庆府直至陕西西安,南部的禹州直至湖北江夏,盛产多种中药材。相传,唐宋时期,就有南北客商携带药材到百泉灵源公庙会上进行现货交易。据山西商人刻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卫源庙“拜亭”石柱刻铭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钦定四月初八亲祭神明,令起庙会,以报神功。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卫辉知府胡蔚先《重修卫源庙碑记》也说:卫源庙“创于隋,以祀卫源之神,历代相沿,未之或改。迄明洪武,以每岁四月初八日,勅郡守主祭,载在祀典。国朝因之。益以职司水利,有裨于国计民生,报厥功也。”可见,明代洪武年间曾敕郡守于四月初八日赴庙主祭。《古今图书集成》亦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又将清晖殿的灵源公改为卫源之神,每岁于四月八日本府(卫辉府官)致祭。”

此后,得到官方支持的百泉四月会愈加兴盛,规模倍加扩大。药材交易更为繁荣,太行山的药材,畜驮人挑,大宗进入交易会场,四方商贾,来会购买。原来只一天的祭神庙会,延期到十余天。药商慕名而来,药材交易逐渐增加;不仅本地药材上会,外地药材也来此集散。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辉县志•风俗篇》有“四月初八祀卫源庙,四方货物,辐辏云集”的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陕西西安府华阴县药商与河南怀庆府河内县药商共同捐资所立《创建药王庙碑记》云:“兹共城西北寓苏门山麓,每春末夏初,为南北药商交易之所,独无庙以妥神,众商顶礼无地,固心所歉然不安也。爰公同立议,捐资储金,创建庙宇……,中塑三真人像。逢会瞻拜,报神功也,歆神德也。”碑文明确显示:百泉药材交流会早已形成较大规模,药商遍及豫、秦、晋、冀等省,药货丰富,生意兴隆,苏门山麓药材会已经为社会公认。此后不久,百泉药王庙会首协同外地药商首领,与本村绅士组成领导机构,订立会规章程,主持大会一切事宜。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辉县知县周际华所纂《辉县志》仍记有:“四月八日,祭卫源神庙,四方贸易者皆到,南北药材,亦聚十余日始散。”可知百泉药交会最晚形成于明初,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