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素有“不到百泉药不全”赞誉的百泉药材大会,传说是由南北两位药商发起的。百泉风景秀丽,又扼守太行山要道,还是卫河之源,泉头有卫源庙。每年四月,沿河百姓聚集百泉,祭祀河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自然而然形成大庙会。会上,农具、家具、布匹、百货、日杂琳琅满目,就是没有药材买卖。

明洪武七年,一个南方药商带着数百种中草药,不远千里来到百泉。他想这样大的庙会,一定是客商很多,生意兴隆,便在百泉湖边摆了一大溜,笑迎顾客,热情介绍。可一连数日,无人问津,竟没有卖出一点药材,盘费也快花光了。他思想苦闷,病倒在店。一天,店主人催促道:“客官,今天是四月初八,上会的人最多,何不到湖边山上转转,再想想办法。”药商无奈,怀着绝望心情,走出店门,信步来到苏门山上,却无心欣赏百泉的湖光山色。站在山坡上,仰望南方,对天长叹:“天啊,难道让我一个千里外的药商困死于此吗?”他心烦意乱,走向林荫深处,忽见一棵大柏树下坐着一位客商,身边放个大包袱,面带忧色,唉声叹气。这位南方药商好生奇怪:百泉大会人们熙来攘往,热闹非常,而他为何独自在此唉声叹气?莫非有什么难言之处?我倒要问个明白。于是上前施礼道:“这位大哥,为何一人在这里烦恼?”那位客商抬起头,瞟了一眼,长叹一声:“唉!大哥有所不知,我是北方药商,听说辉县百泉每年四月有个大庙会,特意带着北方产的中草药来赶会卖药,谁知这个大会光祭祀河神,不交易药材。这不,我背了一大包中草药,背来背去没有人要,咋不叫人发愁呢?”这位南方药商一听,原来和自己害的一样心病,彼此攀谈过后,当下收拾行李,同回店里。

二人打开药包一看,都高兴极了,原来他们各自带来的药材,都是对方所急需的紧缺货。于是解囊交易,互通有无,并商定来年四月各自串连同行商友结伙前来百泉,进行药材交流。

次年,即洪武八年四月,他们各自组织百余人的药商队伍,带着大批中草药,跋涉千里,来百泉进行交易,百泉药材大会从此开始。以后,每年四月来上会的南北药商是越来越多,太行山一带的药农也带上各种中草药前来赶会,药材成山,生意兴隆。湖旁山坡都成了交易场所还不够用,又在湖东开辟新的交易场所,就是现在的药材街。辉县盛产的全虫、山楂等数百种中草药,邻近怀庆府生地、菊花、牛膝和山药四大怀药,开始通过百泉药会畅销全国。

辉县,背靠巍巍太行,药材遍地,道地上乘。百泉,依临潺潺卫水,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百泉药材交流大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在二十一世纪,只有为古老悠久的百泉药会注入崭新的理念与独特的创意,才能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下去,才能使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希望中奋进,重新焕发蓬勃生机,永葆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