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药交会无论在什么时代,对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医药都起了良好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坎坷经历。有史可考的就有三次迁境,两次被迫停会。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游览百泉,地方官府事先在百泉东岸建筑“翠华行宫”,大兴土木,整修亭台楼阁,绕岸砌石。又因百泉药材交流会人多地广,声音吵杂,恐影响皇帝休息与安全,故命将百泉药材大会暂移辉县县城东关举办。由于起会对本地经济发展很有助益,次年(1751年)县城东关人士极力主张继续在当地起会,经过百泉士绅民众据理力争,费了很大的周折终将药交会请回。
据嘉庆九年(1804年)碑记所载,嘉庆六年(1801年),百泉的地主和房主,对外地药商任意抬高房屋和地皮租赁价格,并把持、包揽药商的日用伙食;说行者(经纪人)也乱收佣钱,引起外地药商的很大不满。药客诸商遂聚议迁会到新乡县举办了两年(嘉庆七年1802年、嘉庆八年1803年)。百泉士民牛振帮、郑世俊、陈均多方请托官绅调解,同时又派代表多人赴新乡迎客,诚恳表示,愿意接受各地客商提出的诸项条件,订立会规,严守信义。这样,才于嘉庆九年请回一部分客商。怀帮的数十家药行,几经知名人士疏通、县府官员出面,也于嘉庆十年(1805年)回到百泉。为巩固大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经过多方协商,大会正式订立章程五条和除皮(即药材包装除皮)规则,方使药材大会在百泉稳定下来。
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又一次波折,虽然没有影响到大会的按期举办,但事情也有奇趣。在这一年大会之前,卫辉府(今卫辉市)药商突然发出百泉停会的消息,邀请各大药行和药商到卫辉府起会的文柬。百泉办会者获悉后,力谋对策。由百泉南街的郑、牛两位药商主持,陈镕(字子陶)先生起草宣言,广泛邮散,声明百泉并未宣称不愿办会,一如既往,热情邀请药行客商如期集会。特别声称,凡上会药材,百泉方面都负责帮助推销,如销售不完,剩余货物由郑、牛两位全部收购。知县王建新也出面斡旋,大会终于又在百泉如期举行。
此外,由于军事和政治缘故,还造成了百泉药材交流会两次长期中断。一次是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至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百泉药会被迫停办12年;另一次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年至1979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百泉药会又一次被迫停办12年。
百泉药材交流会虽然经过几度曲折,但是在各方人士的积极斡旋、与会客商的热情支持和百泉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每次都能克服困难。使大会沿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