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首页 > 岐黄遗迹 > 大隗镇里洪山庙及洪山真人 > 有关洪山真人的史料依据
有关洪山真人的史料依据

 

关于洪山真人事迹,有充足的史料印证。

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二百五十五卷•神仙部•洪山真人》载:“按开封府志,洪山真人,密县人,元初,混迹耕牧,为人佣工,以所得易豆饲牛,或不行,跪拜于前,不用鞭策,牛即解意力拽。后得道,趺坐于汜水之金谷堆,瞑目而逝,汜人称为使牛郎,因立庙焉。”

又嘉庆二十二年(1817)《密县志•卷七•建置志》载:“洪山庙,在县东五十里。旧碑:神生于宋,举进士,以世乱隐居洪山,活人济世,尤惜物力。常驱牛耕田,牛卧于地,不事鞭笞,匍匐牛旁,牛便起行。尝奉召,医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赐金帛不受,诏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及卒,葬洪山。元始建庙祀之。牛马疫疠,祷之辄应,因称牛王。逮至国朝,灵应有著,有司奉敕致祭。”

又嘉庆庆二十二年(1817)《密县志•卷六•山水志》载:“牛王冢,在双楼东洪山真人庙五里许。大冢高三丈余,周围六十余步,土人相传为牛王冢,当即洪山真人也。”

另据庙内所存清乾隆三年(1738年)《敕封洪山普济观真人墓碑》载:“洪山庙真神,宋末元初之隐君子也,庶人不知,以牛郎论之太过矣。”

据庙中所存大明成化元年(1465)《密县感应洪山神庙之碑记》载:“迨及今朝灵风大振,而四方之民,凡有嗣续之艰、畜产之耗以及疫病患难,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祷于祠,四时灯柱荧煌,篆烟缓缓,无顷刻之息,而其间如云集蜂拥之盛,尤在每岁之清明焉。”又据庙中所存大明隆庆六年(1572)《重修洪山庙台基记》载:“家其惠者,清明之日不约而同祀者数千人余。”

据庙中所存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兴清明盛会碑记》载:“密东之有洪山庙,由元明迄今照临四百余年,每逢清明佳节,人丛八方不减,齐门毂击,商来千里,何啻梁苑药笼,盖盛会甲中州云……商人闻之莫不于于而来,一呼百应,动若鸣雷。”另据禹州十三帮会馆所存《十三帮创始碑记》载:“禹郡药材会之行也,盖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州副堂何公精堪舆……,谋诸绅佥以密邑洪山庙药栈请至禹,定议每年夏、孟秋、仲冬十一月,三期会以倡之,此期滥觞也。”

综上可知,洪山真人,生活于宋末元初,密县人,因避乱而隐居洪山,从事耕牧农事,与牛马牲畜相熟而遂谙于医,因医名而获封真人,死后葬于洪山,当地群众为之建庙以祭祀追念,明清两代清明庙会规模日盛。以上文献不仅记载了洪山真人的生平,而且展示了洪山真人仁慈博爱、以医济世、普救众生的博大情怀。所以日渐被神化而深受景仰。

明万历五年九月曾更名“普济观”,时任密县知县杨爱题写门额。洪山真人大殿后墙建有祠垌,并有遗骨,文革期间,村人为保护不受破坏装棺掩埋,近年又安葬原地,名为“仙人洞”,洞内供奉有洪山真人像。

至于洪山真人生前隐居、卒后所葬之地洪山之名,当地群众认为因古代此地多洪水,人们为避洪水而移居山上,故山名洪山。但此地经宋代至今以“洪山”为名至少已千余载,那么为什么在大隗山(具茨山)脚下的这片土山会被称为洪山呢?察其地形,此地为东西之邱,北邻洧水,南有净肠河,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其地理位置之特殊,不禁让人想起遥远的黄帝时代。

据《水经注》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此处所云“洪堤”依地理位置而言,与今之洪山颇为相近。且上世纪90年代在大隗镇陈庄村洪山庙北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洪山庙遗址,属龙山文化,与新寨遗址隔河相望,面积约220000平方米。可谓将洪山与洪堤关系拉近的又一有力佐证。新密为岐黄文化发源地,洪山庙所处的大隗山(具茨山)是中国远古文明的重要集散地,是岐黄文化的重要阵地,这里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洪山真人选择此地隐居,可谓深受岐黄文化的影响,并通过自己以医济世的医学实践使得岐黄文化得到了有力的传承。

 分享到:
  • 洪山庙中的塑像
  • 大隗镇洪山庙
  • 黄帝宫九天玄女洞
  • 新密古城寨遗址
  • 大隗镇观寨村修德观
  • 新密刘寨镇黄帝宫
  • 黄帝宫风后八阵图碑
  • 嫘祖殿和嫫母殿
  • 新密伏羲山
  • 洪山庙中的碑刻
  • 洪山及洪山庙的故事
  • 古城墙考察
  • 修德观前的碑刻
  • 岐黄文化座谈会1
  • 岐黄文化座谈会2
  • 黄帝宫远近景
  • 述洪山庙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