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首页 > 岐黄遗迹 > 岐伯山上说岐伯 > 岐伯山的地理条件
岐伯山的地理条件

新密市内有着大量岐伯、黄帝活动的遗迹,境内大鸿山的对面有座小山叫岐伯山,山上有岐伯庙、岐伯泉、岐伯墓,山下有岐伯养老湾。岐伯山海拔473米,位于新密市苟堂镇大鸿山东北侧,在方沟村与槐树岭交界处,龙马道之尾,属大鸿山余脉。岐伯山南北走向,自槐树岭古坡以北,马关河以南,属于伏牛山外方山系嵩山余脉大鸿山延伸,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10平方公里,岐伯山山标为最高点,地势南高北低,起落自然,相对差高214.4米,土质类型丰富,适宜多种树木和药材生长,全山为丘陵地,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属于独特的小气候范围,平常多于周边2到3场雨,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739.2毫米,年日照时数2145.9小时,太阳辐射率为49%,年降雨量多在七、八、九三个月。岐伯山西南大鸿山,东南风后山,东北大隗镇,北临讲武山,西北空洞山,位于华北植物区系与中华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植物群落多样性,境内有常绿针形阔叶林,灌生和草丛5个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为75%,药材林较多。当地研究者统计岐伯山共有植物药170余种,动物药5种,矿物药2种。落叶阔叶林有刺槐、杜仲、桐树、合欢树、杏树、山楂树、柿子树、枣树等,常绿阔叶林有女贞、侧柏等,林下植物有丹参、半夏、南星、益母草、防风、仙鹤草、泽兰、远志、金银花、菊花、爬山虎、凤仙草、车前草、沙参、怀牛膝、绞股蓝、茵陈、瓜蒌、花粉、何首乌、牡丹皮、白芍、赤芍、草乌、厚朴、苏叶、谷精、青蒿、蒲公英、菖蒲、茼蒿、苦菜、葛根、决明、苜蓿、樱桃、地丁、生地、地骨皮、五加皮、菟丝子等等,药物分布比较集中。

岐伯在新密、禹州、新郑一带具茨山(即大隗山)上长期活动,留下很多足迹,后人在很多地方建立庙宇祭祀供奉他。如民国《禹县志•山志》记载:“东北三里孤峰起,高入云表,曰风后顶,水经所谓大隗山也……北壁悬崖为黄帝避暑洞,其西山腰峰迥处为南崖宫,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杂志》:“轩辕宫在县西南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记载:“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

岐伯山上有岐伯庙、岐伯泉、岐伯墓,山下有岐伯养老湾。相传岐伯去世后,当地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建庙祭祀供奉他,敬他为药王,因此岐伯庙也称之为药王庙,为新密历史上第一个药王。岐伯药王庙历代香火不断,文革时候破旧立新,拆庙扒台夷为平地,终止了对岐伯的纪念活动。如今在旧址上,又将岐伯庙重建,天师岐伯又重新享受他造福的后代子民的供奉。

岐伯墓位于岐伯山上,坟冢高大,群峰相环,东西有河,坟东50米是台子地,为历代请戏班唱戏之地,有说是为纪念岐伯,有说是为还愿。直到文革后期,戏台被平整为耕地。

据苟堂镇文化站长张丙章同志的介绍,岐伯山上还有许多有关岐伯的遗迹,比如在岐伯山东延有岐伯泉,相传是岐伯采药栽种、浇药所留。泉水四季清冽甘甜,雨水再大也不会溢出,天气再干旱也不会枯涸,何时喝泉水都不会腹泻。直至今日村里人还是喝岐伯泉水。另外在张家庄老庄前,炭窑坡之上,一连三个土场,相传因岐伯在此晾晒和挑拣中药而得名。

 
 
 分享到:
  • 洪山庙中的塑像
  • 大隗镇洪山庙
  • 黄帝宫九天玄女洞
  • 新密古城寨遗址
  • 大隗镇观寨村修德观
  • 新密刘寨镇黄帝宫
  • 黄帝宫风后八阵图碑
  • 嫘祖殿和嫫母殿
  • 新密伏羲山
  • 洪山庙中的碑刻
  • 洪山及洪山庙的故事
  • 古城墙考察
  • 修德观前的碑刻
  • 岐黄文化座谈会1
  • 岐黄文化座谈会2
  • 黄帝宫远近景
  • 述洪山庙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