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首页 > 岐伯探究 > 岐伯身份的考证
岐伯身份的考证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大部分采用黄帝与其大臣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阐述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以及腧穴刺法等等。岐伯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写道:“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视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写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班固明确地告诉人们古时确有岐伯其人,并且是通过分析和诊断疾病,阐述治国为政的道理。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道:“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张仲景作为医圣,治学态度严谨,在其代表作中提到岐伯等诸位医学家,说明岐伯也是确有其人,并且是以医家身份出现的。
《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晋代王叔和《脉经•序》言:“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云:“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又《针灸甲乙经•序》云:“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称“岐伯,黄帝太医。”
宋•高保衡《黄帝内经序》说:“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身,更相问难,垂德以福万世。”
北宋《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纪一》之《轩辕本纪》写道:“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帝乃修神农所尝百草性味,以理疾者,作《内外经》。又有雷公述《砲炙方》,定药性之善恶。扁鹊、俞附二臣定《脉经》,疗万姓所疾。帝与扁鹊论脉法,撰《脉书上下经》。帝问岐伯脉法,又制《素问》等书及《内经》。帝问少俞针注,乃制《针经》明堂图灸之法,此针药之始也。”宋代史学家宋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写道:“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称“(黄帝)察五运六气,乃著岐伯之问,是为《内经》。”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路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迄夏桀,对于中国姓氏源流有精辟见解,是远古洪荒史的代表作。其中写黄帝为治国救民,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还记载:“黄帝极咨于岐(伯)雷(公)而《内经》作,谨候其时,著之玉版,以藏灵兰室,演仓谷(长寿久安之术),推贼曹,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谨候其时,则可万全。”《路史•国名记》又说:“高辛之后,古有岐伯。”
至于孙思邈、张志聪、张介宾等诸多著名医家在其著作里提到岐伯更是数不胜数,大量可信史料证明上古时期的岐伯是真实存在的。
 分享到:
  • 洪山庙中的塑像
  • 大隗镇洪山庙
  • 黄帝宫九天玄女洞
  • 新密古城寨遗址
  • 大隗镇观寨村修德观
  • 新密刘寨镇黄帝宫
  • 黄帝宫风后八阵图碑
  • 嫘祖殿和嫫母殿
  • 新密伏羲山
  • 洪山庙中的碑刻
  • 洪山及洪山庙的故事
  • 古城墙考察
  • 修德观前的碑刻
  • 岐黄文化座谈会1
  • 岐黄文化座谈会2
  • 黄帝宫远近景
  • 述洪山庙前身